刊頭

人數統計

Flag Counter

Visitors map

Flag Counter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2014 05 29 辭條:潮間帶 (陳怡君 083)

描述: 計畫說明
辭條:潮間帶
在海岸海水有週期升降的情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潮汐現象」。當海水面漲到最高時,稱作「滿潮」;當海水面退到最低時,稱作「乾潮」,滿潮與乾潮間的水位差,稱作「潮差」。從乾潮到滿潮的過程,稱為「漲潮」;從滿潮到乾潮的過程,稱為「退潮」。滿潮時,海水面最高,能覆蓋的沿岸範圍最大;乾潮時,能覆蓋的地區最小,有些海岸在滿潮時被海水覆蓋,然在乾潮時就露出海面,這些地區被稱作「潮間帶」,所以潮間帶與海水的運動息息相關。通常潮間帶分為岩岸、沙岸、泥岸及礁岸。
由於一天約有兩次漲潮和退潮,潮間帶地區一天約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潮間帶地區受到潮汐和波浪的影響,溫度、溼度和鹽度變化大,而且還要抵抗波浪本身的衝擊,因此在此區生活的生物們有較強的特殊適應力以便能承受環境的急遽變化。事實上,波浪不只是對生物本身有所衝擊,對整個海岸地形以及潮間帶生物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響,潮間帶生物可能因為波浪的關係,增加生活的範圍。
潮間帶生物為了生存,有一些適應的方法來減低環境的變化,像是貝殼的紋路可以調整熱,一些生物有固定器可以減少海浪的沖刷,另外像是攝食與生殖的方式、居住的地點和外形等等都是在整個環境下適應的結果。
潮間帶不但陽光充足,還有豐富的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等,是海洋生物最佳棲所之一。其主要生產者為草本植物、紅樹林植物,主要消費者為彈塗魚、招潮蟹跟水鳥,其他像是一些貝類、藻類、甲殼類、棘皮動物類都是常見的潮間帶生物。


資料來源: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849

2014 05 29 首選珍藏 : 生存戰略!!——全力求活的潮間帶生物 (陳怡君 083)

撰文:伍薰
若要說,地球上哪種環境化最大、對生物生存的挑戰也最嚴苛,那麼最佳的候選答案,或許莫過於「潮間帶」了!
潮間帶的定義,指著是位於高潮線(漲潮時海水水位的最高點)與低潮線(退潮時海水水位的最低點)之間的這段區域,在高潮線以上的地區,除非發生特殊天災,否則不會接觸到海水;而在低潮線以下的區域,則永遠保持在海水的浸潤下。而潮間帶,所指的就是位在真正的陸地與海洋之間,因潮汐落差而不斷變動的地帶。事實上,潮間帶這項定義,也包含著許多截然不同的生態體系:在岩質海岸(例如臺灣東部),往往會產生大小潮池;而在沙質海岸,有可能是一望無際的沙灘(如臺灣西部海岸),或者因為地形因素而適於紅樹林生長(例如淡水河口)。儘管如此,所有位於潮間帶的自然環境,全部都具備了相同的特色--變動性!

彈塗魚主要棲息在河口、紅樹林半淡鹹水域,圖片為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由於地球與月球、太陽等天體間彼此之間潮汐力的牽引,每天有兩次海水起伏,而潮間帶的生物,也因此必須生存在不斷乾、濕交替的環境裡,再加上太陽旺盛的蒸發作用,不論在溫差、體內外滲透壓等生存條件上都會有劇烈的變化,也因此,能夠生存在潮間帶的生物,多半也都具備了兩把刷子,才能在這麼嚴苛的環境裡生存下來。以下簡介各種生物面對環境變動的方式:
對日曬與乾旱的適應性
海洋生物在面對乾燥時,往往會選擇躲在比較狹窄的縫隙裡,減少陽光的曝曬與空氣的接觸,例如岩質海岸環境下許多的螺類、石鱉等生物;甚至許多貝類,會增加殼面上紋路的密度,藉著增加殼體的散熱面積,透過空氣將太陽帶來的強烈熱度帶走。而某些刺胞動物,例如海葵,除了將觸手縮回體內,將身體表面積縮減到最小以外,還會分泌黏液,減少水分蒸散。另一方面,居住在沙岸環境中的招潮蟹、彈塗魚等,則多半棲居在洞穴裡,以躲避強烈日曬。至於潮池內的生物,則只要潮池不會被曬乾,本質上還是處在水域,不會面臨乾旱問題。

彈塗魚分布在臺灣北部、澎湖小琉球。(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呼吸的適應
由於在退潮時缺乏海水,許多以鰓呼吸的生物,就面臨窒息的危險。以貝類而言,緊閉外殼且進入休眠模式,降低整體的代謝率,便足以讓牠們撐過這段乾旱時期。
而彈塗魚則發展出額外的呼吸方式:牠們全身的皮膚以及口部,都能用來與環境交換氣體,以保持血液內含氧量的穩定,維持新陳代謝的運作。
覓食方式的適應和特化
由於潮間帶的環境變化多端,絕大多數棲息於此的生物,也依據其食性,發展出相對應的覓食策略。以居住在沙岸的彈塗魚而言,牠們發展出特化過後的大形胸鰭,使牠們能夠在退潮後,在泥質海岸上爬行或跳躍,搜尋藻類或者有機碎屑維生。和尚蟹1甲殼類生物,平時則多半隱沒在洞穴之中。退潮後,趁著沙灘上還算濕潤的短暫期間,牠們會集體爬出洞穴,在沙灘上撿拾有機碎屑補充營養。二枚貝2則會利用斧足3將自己埋在沙灘之中,漲潮時是牠們最快樂的時光,牠們會過濾海水中的碎屑,作為營養和成長的來源。

白鷺鷥是彈塗魚的天敵之一。(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

而對於居住在潮池裡的眾多生物而言,雖然覓食的時間比較沒有限制,但是漲潮時,潮池裡的海水能與海洋直接交流,不僅帶走有機廢物,也帶來了一些食物碎屑,因此這時,也是動物們覓食的絕佳時機;甚至,也有部份居住在海洋之中的魚類,會趁著漲潮進入潮池來覓食、產卵等。
潮間帶因其環境劇烈變動的特性,促使生物發展出特異的外型與生存方式。潮間帶距離人類的活動範圍最近,是最容易親近觀察的自然教室,同時也最容易遭受人為的破壞,汙水、廢土等汙染,都會加重牠們的生存壓力。但其實潮間帶生物的豐富變化以及適應力,或許蘊含了演化的生機,多保護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未來說不定它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註釋:
1和尚蟹類:小型蟹,多分布於沙灘或泥灘地。
2二枚貝類:即雙殼綱,特徵是具有兩片貝殼。
3斧足:雙殼綱具有狀似斧頭的肌肉,可透過伸縮的動作移動身體。


資料來源: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3645/1.html




2014 05 29 澎湖花火節 (陳怡君 083)

一年一度的澎湖花火節已經開跑了一個多月了
這段期間我自己也有去看個三四次
雖然每次人都很多
但是夜晚的觀音亭真的很美
煙火也很美
和朋友一起去看也覺得很開心
希望有機會能讓家人也一起來看花火節美麗的煙火




資料來源:自己的心得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2014 05 22 澎湖/候鳥潮間帶民宿 躺在床上數星星 (陳怡君 083)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李詠欣/報導】
位於澎湖白沙鄉的候鳥潮間帶民宿,距離熱鬧的馬公市區約10公里之遙,遠離鬧區的喧囂,面向大海,緊臨潮間帶,是到澎湖的旅人休養生息的好所在。
3層樓高、白色外牆的候鳥潮間帶民宿,從側面看,彷彿是一隻展翅的候鳥。民宿共有7間房間,從2人到4人房不等,房間不提供電視機,但有床頭音響,提供音樂CD,並擁有大片面海的落地窗。每間房間各有特色,其中「星空四人樓中樓套房」,顧名思義,有透明的天窗,在無雲的夜空中,躺在床上就可以數星星。
民宿的正前方是澎湖的內海海域,漲潮時會將一部份土地淹在海裏,可以看到馬公市及西嶼及大倉島;左方是一片溼地,漲潮時海水會將濕地淹没,形成潮間帶。民宿擁有一望無際的海景,這也是為何受歡迎的主因,因為這裡就是遠離塵囂、放鬆心情的最佳景點!
到了晚間,民宿主人還會帶旅客至潮間帶觀察豐富生態。一片漆黑的潮間帶,用手電筒往水面一照,因為趨光性,嬌小、白亮的丁香魚爭相跳躍出水面,相當熱鬧;潮間帶當然少不了橫行的螃蟹,偶爾也會看到河豚。
值得一提的是,為配合澎湖縣政府推動「低碳島生活圈」方案,潮間帶民宿不提供旅客一次性即丟的盥洗用品,包括牙膏(刷)、刮鬍刀、拖鞋等,並鼓勵旅客自備環保杯及免洗餐具等。

候鳥潮間帶民宿不僅外觀特殊,講求簡單的民宿主人蔡小姐也希望提供給來澎湖的旅人,「不論夏季或冬季而來澎湖的你,與燕鷗、水鳥同一期間來訪,希望你牠們一般,在我提供給你的一塊空間中,給自己停駐及再出發的希望,迎向新的旅程。」
候鳥潮間帶民宿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村34-3
網址:http://www.migrator.com.tw/migrator.html


資料來源: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51871

2014 05 22 情侶裝(魏筱縈127)

一起買衣服,
一起穿衣服,
一起排隊,
一起曬太陽,
一起得獎品。

2014 05 22親臨潮間帶探訪2(121 游佩娟)

這是我們再次去潮間帶探訪的圖
裡面發現有跟上次不同品種的海星

還有抓了許多的螃蟹跟蛤蠣

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