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人數統計

Flag Counter

Visitors map

Flag Counter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2014 03 21 澎湖潮間帶介紹(柯君燕123)

潮間帶分三類 : 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出露的的海岸就稱為潮間帶。潮間帶上方,海浪飛末可以到達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或飛沫帶。自朝間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的地帶,稱為亞潮帶或潮下帶。潮間帶依距海的遠近通常分為高潮帶、中潮帶、及低潮帶。潮間帶分三類

澎湖潮間帶區分為七大類:

1. 潮上帶除了飛濺的海浪可達之外,是個極乾燥地帶,對海洋生物而言,環境相當惡劣。雖然生物種類不多,比較能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可以不必經常回到海水裡,但是在生殖產卵季節時仍須在海水進行,例如海蟑螂、某些種寄居蟹和少數藍綠藻等都可以在此區被發現。

2. 潮池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池稱之為「潮池」,其面積有大有小、深淺不一,為有越靠近低潮線的潮池,裡面的生物也就越豐富。本區除了許多種只分布在亞潮帶的藻類、海膽、海參、稚魚、蝦虎魚外,偶而可見到一些活體珊瑚或海葵等,大多數生物都隨著潮池越大越有機會生存在裡面。

3. 沙泥灘 : 沙泥岸的環境對許多種生物是相當不容易生存的場所,強力的波浪和陽光熱力讓生物無法久留於地表,因此大多數種類都具備有挖掘的能力,或深埋在沙泥裡等待潮水來臨在出洞口覓食。居住在此的生物如槍蝦、遠洋梭子蟹、海筆等種類較為常見,這些種類也具有特殊的生態行為或經濟價值。

4. 珊瑚淺坪淺海的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每逢大退潮時有許多種珊瑚群體暴露在空氣中,其中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和菊珊瑚等種類,這些由石珊瑚所構成的廣大珊瑚淺坪,孕育了魚蝦蟹貝類等眾多的生物,也是澎湖海洋生態資源之所以豐富和多采多姿的最重要基礎。尤其是採自珊瑚淺坪的硓咕石,即是珊瑚群體所分泌碳酸鈣造礁的遺骸,它是澎湖傳統建造三合院或菜園擋風牆的主要建材。本區最常見的動物是大指蝦蛄、章魚、澎湖裸胸鯙等種類。

5. 礫石灘底質由玄武岩礫石堆,或卵石塊、珊瑚碎枝殘骸所形成,每一顆石頭都是可以被海浪翻動,因此除了藻類之下,大多數生物都躲藏在石頭底下,其中不乏是夜行性的蝦蟹、貝類,尤其是許多數量豐富的螺類棲息繁衍的場所。

6. 礁岩岸 : 由堅硬穩定的底質所構成之海岸,因其表面崎嶇複雜,生物體必須具備強的附著本領,以防備強浪沖走,因此大型生物種類最為豐富;以藻類、底棲性貝類、甲殼類動物等較為常見,如青海菜、長葉紫菜、藤壺、黑齒牡蠣和螺類等。

7. 紅樹林 : 澎湖群島地勢平坦,沒有較大河川分布其間,更無河口海域,在終年缺雨下,紅樹林在澎湖可說是沒有生長的條件。由於林務單位不斷的復育紅樹林,在青螺廟前溼地、菜園漁塭東北側、中屯國小西南側及瓦硐碼頭附近都植有不少的水筆仔、海茄冬和五梨跤等種類,但生長得並不理想。目前在青螺廟前溼地約2公頃的紅樹林成長較佳,該地稱青螺溼地,為本縣現存最大溼地,若能與紅羅北側濕地結合,堪稱為「濕地公園」,也是最佳的紅樹林生態教學及賞鳥地點。

澎湖沿岸簡介 : 澎湖沿岸簡介東岸海底大多由礁岩及珊瑚礁所構成西岸海底多為玄武岩 南岸山水、鎖港至龍門之間多為細沙風櫃至山水之間則是礁石與珊瑚礁雜陳北岸海底則以顆粒較粗的沉積砂質和礫石堆積成,以珊瑚碎枝和貝殼的殘骸為主

踏浪地點 : 澎湖比較特別的踏浪地點有沙港至員貝、大倉至城前、赤崁至金嶼、北寮至赤嶼。

資料來源:http://www.authorstream.com/Presentation/b33286-273145-entertainment-ppt-powerpoi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