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人數統計

Flag Counter

Visitors map

Flag Counter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4 04 17 澎湖潮間帶與休閒漁業 (陳怡君 083)

澎湖群島的潮間帶是澎湖的一大特色。潮間帶是指滿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海域,漲潮時被海水覆蓋,退潮時露出水面。潮間帶區由於陽光充足,浮游生物豐富,擁有海洋生態系中最旺盛的生產力,也是各種生物聚集的區域。潮間帶大約可分為五種類型,以下一一介紹:
潮間帶五種類型



一、潮上帶區:陽光直射,極為乾燥,生存環境惡劣,本區為數有限的生物必需適應陸地生活,很少回到水中,但是必須回到水中產卵,例如海蟑螂和一些寄居蟹都可在此區生存。
二、沙泥灘:的環境除了陽光直射還有波浪,生物無法長時間待在沙泥表面,而埋在沙泥中的生物則必需不停鼓動水流以獲得氧氣,生存不易,代表生物有槍蝦和梭子蟹。
三、礁岩區:的動植物最豐富,以藻類、底棲性貝類和甲殼類最多,本區的生物必需具備良好的附著本領,才能避免被海浪沖走
四、潮池:是指退潮後在低窪地區積水的小水池,大小和深淺不一,愈接近低潮線的潮池裡生物也愈豐富,有海膽、螺類、寄居蟹、螃蟹和各類的小魚。
五、珊瑚淺坪:是由石珊瑚所構成的,由於提供廣大的棲息地,成為孕育魚蝦貝類等眾多生物的主要區域,是澎湖海洋生態的一大特色,代表性生物如章魚和澎湖裸胸鯙。
照海
澎湖群島的潮間帶資源豐富,是漁村重要的食物與經濟來源。在退潮時總是看得到漁村婦女在潮間帶撿拾螺貝(旅遊業者稱為踏浪);夜晚時潮間帶的生物更加豐富,許多魚類、蝦和螃蟹都出來覓食,大退潮的夜晚許多居民會攜帶燈具到潮間帶捕捉這些海味,俗稱照海,在大倉島、鳥嶼和赤崁最為盛行。
 
巡滬及抱墩
巡滬及抱墩也是澎湖特有的潮間帶漁業活動。石滬是早期澎湖居民以玄武岩及珊瑚礁石所建造的捕魚陷阱,漲潮時魚群隨著潮水游到石滬內覓食,潮水退時海水由石縫排出,魚群則身陷石滬的滬房裡,滬主在巡滬時就可用網具輕易捕捉。澎湖縣經統計共有589口石滬,其中以白沙鄉吉貝村數量居冠,有103口之多。但是若以名氣而言,七美的雙心石滬因為造型特殊,已成為觀光客的最愛。另外,岐頭的居民以玄武岩或珊瑚礁在淺坪區堆成一個個窯狀的房子,漲潮時底棲魚類會游入墩內棲息,退潮時墩主以網子圍墩,將石塊一一搬開,入墩魚獲盡在網裡,抱墩的漁獲以玳瑁石斑居多。
人為破壞嚴重
潮間帶雖然為澎湖帶來豐富的資源,卻是很脆弱的生態系,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為干擾破壞的地區,尤其近年來旅遊業者將潮間帶的踏浪、照海、巡滬及抱墩活動商業化,帶遊客體驗這些活動,使潮間帶生態承受更大的壓力,急需要受到保護,否則將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枯竭,直接或間接影響漁民及休閒漁業業者的生計。

資料來源
http://tour.penghu.gov.tw/link/petg/english/tch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刊頭